教育行業(yè)的培訓方式有,教育行業(yè)的培訓方式有哪些

大家好,今天小編關注到一個比較有意思的話題,就是關于教育行業(yè)的培訓方式有的問題,于是小編就整理了2個相關介紹教育行業(yè)的培訓方式有的解答,讓我們一起看看吧。

教師培訓應開展哪些項目?

應該開展哪些項目?

教育行業(yè)的培訓方式有,教育行業(yè)的培訓方式有哪些

從分類來說,非常之多,我也參加了大大小小很多培訓了,自己也在教師論壇和全員培訓上做過三次報告。

那么我就按照廣大教師喜歡程度來分類。以下評分滿分10分。

一、枯燥乏味型(1分)

既然是教師培訓,就不能請人來講學校如何發(fā)展,教研組如何發(fā)展,這些對于老師們來說意義不大,他們更關心的是自身的發(fā)展,就算有些老師聽得很認真,對他的提高也不大,對他所在的單位的提高也不大,因為他說了不算數(shù)。

二、心靈雞湯型(3分)

有些講座是為了老師們的心理健康或者師德師風而講的,主講人自身有一些經(jīng)歷,分享給大家聽,包括班主任如何如何辛苦,學生越來越難教,家長難應付,待遇低要甘于清貧等等,看似感同身受引起了共鳴,然而不過是大家一起吐槽罷了,沒有任何的干貨。

三、創(chuàng)新型教育理念(5分)

這一類講座本來是很有意義的,但是基于兩點,導致了大家對它的興趣很一般。

第一,很多老師都不愿意改變目前的教育教學方式,數(shù)十年如一日,就這樣教到退休,而且認為自己的方式最好,這是固執(zhí)的表現(xiàn)。第二,類似講座確實良莠不齊,有些教育理念就是為了兜售自己的教育模式,自圓其說,像當初杜郎口的小組合作學習,中國教師報的專家來講座和現(xiàn)場指導,我們學校的老師是反感至極,因為這個確實不適合我們的學生。

作為在教育教學一線工作了30多年的老師,我參加了不計其數(shù)地各式各樣的培訓。下面我來談談教師培訓的項目問題。

現(xiàn)代教育對教師的專業(yè)化發(fā)展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,如何更新教師的教育理念和知識,豐富教師的專業(yè)素養(yǎng),提高教師的專業(yè)能力,從而促進教師專業(yè)化發(fā)展以適應現(xiàn)代化教育發(fā)展的訴求,已成為各級教育主管部門和各基層學校急需解決的問題。于是,各種形式的教師培訓活動就熱熱鬧鬧地開展起來了,五年一周期的教師培訓、不同層次的學科帶頭人和骨干教師培訓、通識培訓、新課程培訓、新教材培訓、校本培訓等等;除此以外,還有各種形式的短訓班也搞得熱火朝天。

我總結了一下,教師培訓大致可以分為以下五個方面:

一是學校教育理念、教育技術的培訓;

二是本校特色教育、科研成果的培訓;

三是區(qū)域民俗文化、歷史遺產(chǎn)的培訓;

四是學科專業(yè)知識、基本技能的培訓;

五是優(yōu)秀教學研究、案例研究的培訓。

近幾年,師訓工作一再強調(diào)菜單式培訓 即訓前作調(diào)查,然后缺什么訓什么,哪點弱培哪點。授課也要求多采用案例式,國培計劃、網(wǎng)上研修、送培進校等等,可以說,相關部門為了做好師訓工作也是費盡心機。但是教師培訓仍然流于形式,起不到實際作用!這不怪教師培訓,根源在于教師沒有學習的欲求,缺乏學習的主動性與積極性。所以無論如何開設項目,都作用了了。還是應該從人事體制上想辦法,改革現(xiàn)行的教師聘任辦法,放權于學校,落實交流輪崗制度,實行有效的退出機制,不學習就不改變,不改變就不進步,不進步就被淘汰,只有當學習成為老師自發(fā)的需求,教師培訓工作才能取得實效。當然 ,這一切都要建立在切實提高教師待遇與地位的基礎上。目前,招都招不來還談什么交流、輪崗、退出?這是另一個話題了

孔子是怎樣踐行“因材施教”教育原則的?有何借鑒意義?

《論語》中,孔子曾說:“中人以上,可以語上也;中人以下,不可以語上也?!边@是孔子對因材施教教育原則的具體闡述。

孔子粗略地將人劃分為三種類型,即中人以上、中人、中人以下。對于不同類型的人,孔子認為應教授不同的內(nèi)容:中人以上(包括中人),可以給他們講授一些高深的學問;中人以下,不可以給他們講授高深的學問。透過這段文字,我們可以看到,孔子首先承認人的先天資質(zhì)是有差別的,并不像現(xiàn)在某些學校所宣傳的那樣:“沒有教不好的學生,只有不會教的老師”,把責任全部推到教師身上。其次,針對不同類型的學生,孔子主張選擇不同的教育內(nèi)容,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,從而使不同類型的學生都得到健康發(fā)展,這就是因材施教。

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則,是孔子首先提出來的,是他對人類教育的一大貢獻?!?/strong>論語》中,孔子將這一教育原則運用的得心應手、淋漓盡致,他不僅針對不同的教育對象講授不同的內(nèi)容,有時候即使面對同一個問題,由于教育對象不同,孔子也往往給予完全不同的答案。子路問:“聞斯行諸?”子曰:“有父兄在,如之何其聞斯行之?”冉有問:“聞斯行諸?”子曰:“聞斯行之。”公西華曰:“由也問聞斯行諸,子曰,‘有父兄在’;求也問聞斯行諸,子曰,‘聞斯行之’。赤也惑,敢問。”子曰:“求也退,故進之;由也兼人,故退之?!保ㄏ冗M第十一)?!墩撜Z》中這樣的例子很多,如不同的人問孝、不同的人問政、不同的人問禮等等,孔子都能根據(jù)教育對象的不同特點給出不同的答案。可見,因材施教既是一種教育原則,也是一種靈活多變的教育方法,這一原則正確處理好了受教育者共性與個性的關系。

更為重要的是,孔子雖然人為地將人劃分為三個類型,但他并沒有岐視、拋棄第三種人的意思,而只是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而已。孔子向來主張“有教無類”,他認為即使中等才智以下的人,只要教育方式適當,也可以取得學業(yè)上的成功。在孔子的學生中,即有子貢、冉有、顏回、曾參這樣中等才智以上的聰明人,也有樊遲這樣智力一般的人,孔子都能耐心施教,最終他們都學有所成,為儒家文化的傳播發(fā)揮了積極作用。

孔子因材施教、有教無類的教育主張,仍是現(xiàn)代教育必須堅守一項基本原則,也是現(xiàn)代教育教學理論研究的一項重大課題。我國兩千多年封建社會的教育,基本上采用的是小班化、一對一式的私塾教育,對學生進行因材施教相對較容易一些。19世紀以來,隨著班級授課制的普遍采用,大班額授課已成為學校教育的常態(tài),面對一個教學班的50多名學生,教師再進行一對一式的因材施教,就顯得力不從心了,許多教師只針對部分中上等學生實施教學,導致學生兩極分化,教學質(zhì)量整體下降。

在這一背景下,有人提出了分層教學、小組合作教學,這樣做似乎能夠彌補班級授課制帶來的弊端,但是又帶來了一系列新問題,比如如何分層?如何分組?如何確定不同層次的教學內(nèi)容等等,這些問題在大班額授課的背景下似乎很難解決,唯一的辦法就是返璞歸真,重新實行小班額、一對一的教學組織形式,只有這樣做,因材施教才能真正變成現(xiàn)實。目前,國外許多國家都已經(jīng)這樣做了,我們國家受教育人口多,空間和辦學條件受限,目前還不能滿足這一要求,期待將來有一天我們的子孫后代能夠享受這樣優(yōu)質(zhì)的教育。

很高興回答這一問題,個人管見,不當之當歡迎“關注”作者繼續(xù)交流!圖片來源于網(wǎng)絡,若侵權,請刪除!

到此,以上就是小編對于教育行業(yè)的培訓方式有的問題就介紹到這了,希望介紹關于教育行業(yè)的培訓方式有的2點解答對大家有用。